《台灣地名e5變更》

| | | 轉寄

1920年台灣地名變更kap語音變化(1)

一、踏話頭
陳國章(1995) tī《台灣地名學文集》序言講:「地名(place-name)是人類對某一特定地點ia̍h是地區所號ê專名。地名學(Toponymy)是研究地名起源、讀音、含義、演變、分布以及kap自然、人文環境之間ê關係ê學科。……二十世紀以後,地名學ê研究重點漸漸轉做下面ê內容:1.研究地名ê語源、讀音、含義kap演變,以及探討民族ia̍h是族群分布、遷徙、慣習hi̍k者是生活方式特色;2.探究地名反映ê自然地理ia̍h是人文地理特色,復原當地自然hi̍k者是人文環境ê歷史景色,進一步koh研究區域開發、環境演變ê過程;3.透過釐清地名隱含ê文化、歷史、慣習等,來探究當地歷史ê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組織各方面ê演化」。Ē-tàng知影地名ê讀音kap演變mā是地名學ê重要課題。

我tī蘆狄社區大學教台語課時,bat列出十個台灣地名:利澤簡、景美、關渡、卓蘭、後龍、石岡、北斗、鳥松、鹽埔、車城,請同學念,全班十五名同學無一個ē-tàng念對五個以上。可見,明明是漢字地名,用母語來念suah tiāⁿ-tiāⁿ有發音無正確ê情形發生,因為大部份講地名ê冊lóng無標示讀音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ê《台灣堡圖集》、陳正祥ê《台灣地名手冊》、洪敏麟ê《台灣地名沿革》、張德水ê《政治、種族、地名沿革》等冊,所有台灣地名lóng無標出讀音。日治時期安倍明義ê《台灣地名研究》,地名有日語假名注音,可惜有kuá台灣地名用日語假名標示出來,發音無夠正確。Kan-nā陳國章ê《台灣地名辭典》(合訂版)內底,各地名有羅馬字標音,甚至iáu有Holo語kap Hakka語之分,Holo語koh有漳泉音之別,ē-sài講是用心良苦,可惜iáu有真tsē地名無收入辭典內底。

講到地名ê演變,幾本研究台灣地名ê冊雖然lóng有提起,但是地名ê變化所引起語音ê變化,以及按怎變化,大部分mā無說明。所以,本文beh tùi語音變化這點切入,來探討日治時期大正九年(1920年)台灣地名大變化,所連帶發生ê地名讀法語音變化。

二、台灣地名ê命名kap變更
台灣地名變更有幾個原因:
(一)移民者變更原有地名念法
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,早期ùi中國沿海各地,特別是福建、廣東渡海來台ê移民上tsē,in來台灣了後,雖然是照原住民(舊稱高山族kap平埔族)號ê地名,但是大部分lóng改用發音接近ê漢字做地名。譬如,Ketakalang族人ê 「banka」(原意是獨木舟),經過閩系漢人改用漢字稱呼做「蟒葛」、「蚊甲」、「蟒甲」等名,最後定名做「艋舺」。Koh親像Kavalan族人ê 「lo-tong」(原意識猴子),經過閩系漢人改用漢字號做「老懂」,最後定名為「羅東」。

(二)統治者kap移民者拓墾時號新ê地名
明鄭時期留落來一kóa地名,親像左營、前鎮、後勁、林鳳營、新營、下營等;早期來台移民者拓墾時mā有號新地名,譬如頭份、十八份、三張犂、頭圍、二圍、壯圍、二結、五堵、木柵、土城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