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台灣地名e5變更》

| | | 轉寄

1920年台灣地名變更kap語音變化(2)

(三)無仝移民,號無仝ê新地名

閩系kap粵系移民成做聚落了後,替真chē地方號名,in號ê地名ē因 為語言無仝有差異。范文芳講:厝(音chù)是Holo人為地方號名ê慣習用詞,意思是指屋宅、房舍。客家人慣習用「屋」(音vug)來號地名。譬如桃園縣新屋、宋屋。……桃園另外有一個地名叫「八塊厝」,就是典型ê Holo詞。

(四)鐵路建設新車站,變更舊地名

日治時期建設花東鐵路,大正六年(1917)十一月一日台東鐵道北段開通時(事實上直到大正十五年chiah全線通車),沿線車站以當地ia̍h是附近地名號車站名時,將舊地名改做日本人khah簡單念ia̍h是有日本味ê地名,安倍明義講,「大正六年十一月一日台東鐵道開通之同日,璞石閣庄改為玉里」(日語發音為Tama-sato),koh指出,「大正六年鐵道開通之同時,針塱改為末廣」(日語發音為Sue-hiro)to̍h是戰後ê大禹。

(五)統治者號新地名取代舊地名,以展示威權

日治尾期,日本殖民地政府tī台灣推行「皇民化運動」,施添福講:「昭和十二年(1937年)九月二十九日公布「府令第112號」,同年十月一日起實施。公布台東廳、花蓮港廳、澎湖廳等新廳制下郡之名稱,台東廳下設台東郡、關山郡、新港郡三郡,花蓮港廳下設花蓮郡、鳳林郡、玉里郡三郡。」日本政府趁這個機會tī花東地區,大範圍變更舊有地名,無像大正九年hit-pái有各種考慮,除了少數簡化之外,大部分是粗殘kā改做日本味地名。施添福kā「改正台東廳地名」列表作比較:猴仔山改名石山(Ishi-yama)、利基利吉改名上原(Ue-hara)、檳榔樹格改名日奈敷(Hina-shiki)、呂家改名利家(Ri-ka)、北絲鬮改名初鹿(Hatsu-shika)、羅打結改名北太麻里(Kita-tamari)、鴨仔蘭改名西太麻里(Nishi-tamari)、大武窟改名南太麻里(Minami-tamari)、文里格改名森川(mori-kawa)、猴仔蘭改名香蘭(Koo-ran)、虷子崙改名金崙(Kana-long)、打唶打蘭改名多多良(Tata-ra)、察唶密改名瀧(Taki)、甘那壁改名加奈美(Kana-bi)、大竹高改名大竹(Oho-take)、鴿子籠改名加津林(Katsu-rin)、大鳥萬改名大鳥(Oho-tori)、拔子洞改名初屯(Hatsu-ton)、獅子獅改名彩泉(Sai-sen)、里壠;改名關山(kwan-zan)、小馬武窟改名小馬(Ko-uma)、加只來改名鹽濱(Shio-hara)、成廣澳改名小湊(Ko-minato)、沙汝灣改名大濱(Oho-hama)、它瑹灣改名長濱(Naga-hama)、彭子存改名城山(Shiro-yama)、大掃別改名中濱(Naka-hama)、馬稼海改名真柄(Ma-kara)、姑子律改名樟原(Kusu-hara),都鑾改名都蘭(To-ran)、八里芒改名八里(Hachi-ri)、加里猛狎改名佳里(Kari)、大馬武窟改名大馬(Oho-uma)、嗄廚吧灣改名高原(Taka-hara)等等。 花蓮港廳,根據苗允豐、黃瑞祥講:「軍威改名宮下(Miya-shita)、歸化(舊名沙thang魯)改名佐倉(Sa-kura)、十六股改名豐川(Toyo-kawa)、荳蘭改名田浦(Ta-ura)、加禮宛改名加禮(Ka-rei)、六階鼻改名山崎(Yama-saki)、馬太鞍改名上大和(Kami-yamato)、太巴塱改名富田(Tomita)、拔子改名白川(Shira-kawa)、烏鴉立改名鶴岡(Tsuru-oka)、貓公改名豐濱(Toyo-hama)、織羅改名春日(Kasu-ga)、公埔改名富里(Tomi-sato)、下月勞灣改名落合(Ochi-ai)、猛仔蘭改名松浦(Matsu-ura)、大庄改名大里(Oho-sato)、頭人埔改名竹田(Take-da)、堵港埔改名堺;(Saka-i)、加路蘭改名磯崎(Iso-saki)、石梯坪改名鶴岬(Tsuru-misaki)、早亞改名靜浦(Sizu-ura)」等 。
說明:以上台東、花蓮更改地名,括號內是日語發音ê羅馬拼音,是作者標註ê。

(六)政權更替改變地名讀法

有時一個地名就算講無變更,仝款是hit兩個ia̍h是三個漢字,但是因為統治者ê「國語」無仝,mā ē致使地名語音產生變化。譬如仝一個「台北」,台語念做Tâi-pak,日本統治台灣了後,用in ê「國語」──日語發音念做Tai-hoku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