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上帝開嘴講台語》

| | | 轉寄

4.2.1 《巴克禮譯本》的詞彙特色-2

4.2.1.1 保留「早期台廈共同語」

(續接上期)

筆者也就《巴克禮譯本》當中kap現代台語語感無仝ê詞彙(指表4.2.1.1所列出ê詞彙)一一查考《台日大辭典》(上卷:1931,下卷:1932)以及《廈門方言詞典》(1993)、《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》(1981)(註63)。結果發現有真chē tī現代台語已經無teh用ê詞彙,大多數lóng thang tī《台日大辭典》裡查考會tio̍h。《台日大辭典》是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運用政府ê財力、人力,經過二十gōa年ê調查研究編撰成--ê,共收入9萬gōa個台語詞彙,thang 講是有史以來siōng完整ê口語辭典。既然tī《台日大辭典》裡會tàng chhōe-tio̍h chiah-ê詞彙,表示chiah-ê詞彙tī當初時確實有一定ê使用人口。另一方面,有大多數詞彙tī現代ê兩部廈門話詞典裡已經chhōe無。表示chiah-ê詞彙已經消失抑是hō͘新所取代,就親像in tī台灣話裡變化ê情形kāng款。

到chia咱thang下一個結論:chiah-ê早期ê閩南詞彙bat存在tī百年前左右ê台灣話kap廈門話中,m̄-koh幾十年來台灣話kap廈門話各自經歷變化,致使造成今仔日二者ê差異。若beh將chiah-ê早期詞彙當中ê「純粹廈門話」chhōe--出來,是有相當大ê困難--ê,所以咱thang kā chiah-ê詞彙看做是早期ê「台廈共同語」。雖然chiah-ê「早期台廈共同語」有真chē lóng hō͘後起ê同義語所取代,m̄-koh現在猶koh會tàng tī長老教會ê牧師講道抑是khah年長hit輩信徒ê口語裡聽tio̍h。

表4.2.1.1 《巴克禮譯本》「馬太福音」中ê「早期台廈共同語」(按:本表格共列出164個語詞tī三種版本中ê比較,因為數量真大,無法度tī網頁chia呈現,請有興趣ê讀者,自行閱讀原書,多謝!)

#64「hū-jîn-lâng」tī台語裡有兩個意思:thang指「婦女」kap「某」,tī《聖經》裡kan-taⁿ有出現「婦女」chit個意思。#91「kiâⁿ...(行…)」是動詞,意思是:「做…」如:「行姦淫」、「行權能」、「行洗禮」……等,tī《巴克禮譯本》中真常用,m̄-koh現代台語裡khah少用。#95「... kòa ... (…掛…)」kap#130「sòa ...(續…)」lóng是連詞,意思是:「koh…koh…」。m̄-koh前者用來連接詞kap詞,如:「睛暝掛啞口」;後者用來連接句kap句,如:「恁bē會服事上帝,續服事錢財。」現代台語khah chē是用「...iū-koh...」代替。#153「tī-teh」除了表示「存在」ê意思以外,tī台語裡mā thang表示「當teh進行…」。#158「tōa pêng」台語是指「正爿」【右邊】,原文希臘文「正爿」【右邊】mā是代表「榮耀、權柄ê位置」,二個tú-tú相仝。

台語表示否定會tàng用「m̄(呣)、bô(無)、bē、put(不)」,其中「put(不)」kan-taⁿ用tī文言成語抑是華語借詞。而且台語否定詞ê用法ài看伊後面所接ê助動詞來決定用toh一個否定詞,#105「m̄ ha̍p-gî(呣合宜)」、「m̄ eng-kai(呣應該)」ê肯定式是「ū ha̍p-gî(有合宜)」、「ū eng-kai(有應該)」,所以否定詞應該ài用「bô(無)」chiah合理。

《巴克禮譯本》中表達「互相、彼此」chit個語意有兩個詞,#123「saⁿ (相)」以及#124「saⁿ-kap(相及)」ê第二義,但#124「saⁿ-kap(相及)」表示「互相」kan-taⁿ用tī「相及講」、「相及議論」chit兩例。所以表達「互相、彼此」ê時,大多數是用「saⁿ」做副詞,後面續接所修飾ê動詞來形成,例如:「相叫」、「相爭」、「相看」、「相欺負」、「相激」、「相告」……等等,chiah-ê詞tī現代台語裡有ê猶原保留原來ê讀音,有些改「saⁿ」ê讀音做「sio」,有ê是用「互相」取代,這是屬於無kāng語言層次ê同義語,各有無kāng ê結構特點kap語法功能。【saⁿ/ sio+V】thang看做是詞法ê特列結構(註66),tī現代台語使用ê範圍縮小;新起來ê詞「互相」會tàng kap複雜ê動詞組抑是子句結合,具備khah靈活ê句法功能(鄭良偉,1992)。

#129「siū(受)」tī《巴克禮譯本》中大部分直接用tī動詞前,是表示被動ê助詞,但並無點明施動者,如:「受批評」、「受解送」、「受熱」、「受召」、「受賣」……等等,是一個相當多產ê結構,chiah-ê詞tī現代台語裡已經hō͘同義語「被」、「hō͘人」所取代。

Tùi表4.2.1.1咱mā看出《巴克禮譯本》ê詞彙深深受tio̍h文言文ê影響,如:#6「bia̍t(滅)」、#20「chhì-siūⁿ(試想)」、#22「chhia2N-bān(且慢)」、#30「chiâⁿ(成)」、#38「chiū-kūn(就近)」、#42「chúi-cho̍k(水族)」、#43「chùi-hàn(醉漢)」、#50「hêng-i (行醫)」、#51「hêng-hiong(行兇)」、#89「kî-û(其餘)」、#91「kiâⁿ...(行…)」、#101「kūn lah(近啦)」、#120「pō͘-kiâⁿ(步行)」、#121「pù lâng(富人)」、#122「put-lūn(不論)」……等等。這是因為tī 1810年起老早就已經有文言文ê《聖經》譯本(註67),根據蔡錦圖(2000)ê研究,前後至少有26種文言文譯本tī中國流傳。Chit寡詞彙tī「紅皮聖經」kap《現代台語譯本》中攏已經被修改做現代人常用ê詞彙。會tàng 跟tòe時代ê變遷tī無影響內容理解ê情況下做調整,使用符合現代台灣人ê語感,這是「聖經翻譯」重視台灣社會實況化ê具體表現。


註63:Tī查閱三本詞典ê時,發現聖經《台語漢字本》kap chit三本詞典tī漢字ê使用上分別lóng有家己ê選擇,這也證明全部用「漢字」來表達台灣話想beh達到一致性有相當大ê困難。
(註64、註65為表4.2.1.1中ê註解,tī chia省略)
註66:有關「特列結構」ê語法特點kap探討,詳見鄭良偉(1992)。
註67:文言文《聖經》ê主要對象是受過教育ê中國人,按照內容又分做「文理(文言文)」以及「淺文理(淺近ê文言文)」兩種。